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学历提升的一点心得体会,个人的实践经验,抛砖引玉,供大家讨论。
首先说学历提升在社会面的印象,相比于升学的主流体系来说,继续教育体系在社会面引起的关注并不高,大家熟知的是通过小升初,中招,高招,研招,这样的主流体系来进行学历提升。其他的知之甚少。
现行的教育体制下,与统招方式并行的还有四种方式:成人高考、远程教育、国家开放大学和自考。这几种区别于统招全日制的授课方式,同归于“非全日制教育”。它们从设立之初就是对于主流统招教育的补充和分流,在整体的教育体制中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通过查询教育部公开统计数据来看,2020年成人本专科在校生为7772942人,网络本专科在校生为8464464人,统招的普通本专科在校生32852948人。当年毕业生分别为:成人本专科2469562人 网络本专科2722497 人 ,普通本专科:7971991人。
成人本专科与网络本专科在校生和统招普通本专科比例是1:2,从招生规模来看,成人教育的规模也占到了统招的37%,每年的毕业生规模和统招相比更是占到了65%以上。这些数据说明一个问题,成人教育以及网络教育的需求及建制规模和统招相比有些差距,但这个差距并不是天壤之别,这也反映出社会对成人教育及网络教育的旺盛需求。
数据支撑的是教育机会的公平性和方式选择多样化。结合近两年由于疫情影响,社会上出现失业就业的实际困难,人们对于学历的需求会进一步增长。
同时结合工作的实际经验来看,学历需求的强烈程度是趋于年轻化的,以20-35岁区间为主要力量,而这个年龄段也是个人职业发展的旺盛期,这与学历作为职业的硬性筛选条件也是相符的。
即使这样,非全日制教育体系在社会面的信息传播还是非常不充分的,很多有提升学历的想法的人,对于学历提升的方式、流程不了解,对于提升学历的渠道不清楚,以及对学历提升的结果存在疑虑。
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因为非全日制招生的主体结构和统招的一站式相比有零散化的特点,这种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形式分散了信息强度密度。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非全日制的生源是以社会个体为主,没有班级、学校等集体组织作为载体,它需要学员个人去了解相关信息,但学员多是脱离校园的社会人员,工作占用了他们大部分时间精力,自己通过零散的网络信息很难准确了解到相关信息。
这时一站式托管式服务就显得很有必要了。一站式托管服务可以服务学员从备考到毕业的一切相关事宜,并不是像部分人浅显的认为的那样,学历提升服务者就是“卖证”的,或者说学历提升是变相的拿钱买学历。
因为缺乏结构性强化组织,所以成人教育需求也是很零散的,教学活动又依托于线上教学,所以教育环境是很虚拟的。这也进一步加深了成人教育体系形式主义的刻板印象。其实教育之于人更多需要自身出发的原动力。
当然从需求的出发点来说,能够目标明确,促使学员直奔主题的决心还是实用性。着急用,需要用,可以用。这是学员报名的最直接也是影响力最大的原因。所以与其说缺少学历不如说是缺少一个用学历的机会。升职,评职称,考公考研,积分落户,技能证书考取的前置学历等这些实打实的功用。
这类学员最明白学历提升带来的增量也是成人教育体系中最中坚的力量。还有一类人是成人教育体系未来增量所在,就是义务教育阶段后辍学或者分流到职业教育中的学生,在社会工作极具分化下,他们面临的就业问题显而易见。他们比之前任何一代人都需要学历作为工作的前置,之前我们也分析过所谓“学历贬值”现象。教育普及就是学历的普及,也势必造成各类工作对学历要求的提升。这并不是学历的贬值而是社会分工精细化对知识储备和能力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并不是前些年引发热烈反响的“北大毕业回家卖猪肉,博士回乡种地”等报道的个别特例。这是社会整体性的水涨船高,是大势所趋,并不是谁一家所言,危言耸听。在这里我依旧重复那句话,未雨绸缪最好,亡羊补牢不晚。
今天的感想就先分享到这里,有什么想法欢迎在评论区评论,抛砖引玉,仅供参考。
我是叶老师,致力于学历提升的服务者,用专业服务于你的学业进步。